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每年8月7、8或9日立秋。這一天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 。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天氣涼爽后要注意在經過一個炎熱的夏天后,豬場豬群因為天氣較熱造成的弊端:比如因天熱采食下降造成微量元素等營養攝入減少,飲水增多排尿增加,會造成鈣和微量元素等的流失。另外,立秋之后,全天溫差較大,研究表明,豬生長最適溫度范圍為15-25℃,實踐中,溫差對養豬生產帶來的影響遠比超適應范圍造成的損失嚴重。
所以要在飼養管理上下些功夫,最關鍵要提高豬的抵抗能力,加強對豬的預防措施:
保證日糧營養均衡,增加豬只采食量
調整日糧,保證營養。天冷的情況下,豬需要更多的能量,要調整配方,增加營養,提高采食量,增加玉米的比例,可以更適用于豬的生長需要。結合氣溫降低時豬對能量需求的增加,不斷調整配方,才能保證飼料的營養供應,保證豬對營養需要的動態平衡。另外在日糧中合理地加入添加劑,如維生素,礦物質,賴氨酸等營養物質或適量補充青綠飼料。其次在飼喂方式方面可采取自由采食,相對于限量飼喂日增重高背膘厚,可增加豬只的采食量,提高對溫度變化適應力。
嚴格防止霉變飼料
秋季下雨較多,飼料非常容易發霉,新鮮玉米放置一會,就已經有霉菌毒素產生,脫霉劑主要還是用于看不到的霉菌毒素,等肉眼可見發霉的時候,給豬吃肯定問題很嚴重,青料儲存不當,會形成亞硝酸鹽,豬中毒甚至導致窒息死亡。就像我們古話說的:病從口入,豬生病也可能是因為吃壞了東西,跟人是一樣的,所有有時候,養豬需要更加的精心。
防寒保暖
其實疾病很多都發生在天冷的時候,一方面為了保暖而采取密封的環境,疾病容易傳播,另外天冷的話,咳喘會多發,是典型的群發性疾病,一旦發病就是整個豬場的問題,因此要做好防御措施,搞好門窗,防止漏風,防止潮濕,也可以做好舍內溫度,注意保溫和通風相結合,小豬怕冷,大豬怕熱,需要養殖戶注意。特別是這種早晚溫差很大的天氣里,更應該注意做好預防措施,千萬不能疏忽大意,導致疾病。
斷奶育肥豬要注意豬舍干燥通風,避免地表有臟水造成的仔豬感染性腹瀉和空氣濕度大等原因造成的呼吸系統問題,特別是晝夜溫差大時要尤其注意,具體方法根據自己的能力情況制定,避免晝夜溫差超過10度。
制定應付秋冬疾病的綜合計劃
秋冬季的呼吸道病,冬季的五號病和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都曾使許多豬場造成相當大的損失,這些工作也需要提前做好準備應對措施,提前備好必要的藥物預防。
重點要預防附紅細胞體病、豬感冒、豬瘟、傳染性腸胃炎等疾病的發生。此外要加強對豬舍的清掃、消毒工作,一般每天清掃一次圈舍,三天進行一次消毒,以避免細菌的滋生。
全群覆蓋驅蟲
秋季在搞好豬群及豬舍內外的清潔衛生和消毒工作的同時,對寄生蟲的感染狀況通過定期糞便檢查和剖檢進行監測,使用有效殺滅球蟲卵囊的消毒劑。目前阿維菌素是殺滅寄生蟲的主要藥物,主要有粉劑、片劑、注射液等,要選好時間,進行全群覆蓋驅蟲。
母豬在分娩前14~21天進行一次驅蟲。母豬在配種前14天用1次,公豬春秋各用一次。育肥豬最經濟的辦法是在35~40日齡時驅蟲一次,以后2個月左右驅蟲1次,直到出欄。此外,青飼料中有多種寄生蟲卵,如肝片吸蟲、蛔蟲以及其他線蟲等,應洗凈后再喂。
附紅細胞體?。t皮?。?典型臨床癥狀表現為母豬生產性能下降,仔豬體質差,貧血,腸道及呼吸道感染增加。育肥豬病初精神萎頓,體溫升高至39.5~42.0℃,顫抖轉圈或不愿站立,離群臥地,出現便秘或腹瀉現象..[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