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編注意到,生豬養殖行業,被“財經十一人”測算為2023十大艱難行業第二名,消息一經發布,即引起行業共鳴,迅速成為行業內熱點。
近年來,養殖行業面臨巨大挑戰,尤其進入2023年以來,無論是養殖集團,還是散戶,均處于虧損局面。
據搜豬網會員調查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會員退出市場,超過二分之一的會員縮減規模。近年來,生豬價格持續走低,而養殖成本節節攀升,給養殖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據悉,進入2023年,養殖集團盈利水平也面臨承壓,小編通過公開數據,整理出部分養殖龍頭企業數據如下:
養豬業出現如此困境,原因是什么?
1、產能過剩?
產能數據之爭,在業內一直存在。
我國生豬養殖結構組成,除了上市公司,中大型養殖企業,還有無數散戶。而其中,除了上市公司的數據有據可考,其他參與者的數據很難統計。
而隨著2018非洲豬瘟時代形成的肥轉母技術的成熟,產能變化也比以前加快了數倍不止。因此,2018年以后得豬周期時間,也從3-4年,縮短到2年左右一個周期。因此,產能變化非常之快,這就給精確統計帶來了更大的不確定性。產能問題,比較負責,不可用簡單的過剩和不足來表達。
從搜豬網的抽樣數據中,我們推斷,生豬產能較一年以前,并無大幅度增長,而需求端的下降較為明顯,目前或處于供需平衡態勢,繼續去產能,則可保證行業良性發展,繼續擴產能,則產業困境很難走出。農業農村部調整能繁母豬均衡數據的征求意見書(從4100萬頭降到3900萬頭),也可佐證這一觀點。
而早在年初,馮永輝老師在李曼會議上公開呼吁,生豬產業或將進入最困難時期,集團公司應帶頭去產能。
2、需求何時向好?
近來,”通縮“這一概念逐漸進入養豬人的視野,消費降級、需求疲軟等等的概念,養豬人以往很少了解的單詞,頻頻出現。
以往,對于需求的關注,養豬人得意識往往淡薄,更多的是關注供應量。歷年來,只要散戶大批退出市場,豬價必然起來。而近兩年來,退出市場的養豬人越來越多,可是價格卻遲遲不起,這讓人不得不關注需求層面。
事實上,口罩結束以來,除了養豬業,牛、羊、蔬菜、水果等農產品的價格,都出現了下跌和需求萎縮。
有機構對行業進行調研,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造成豬肉生產過剩的原因,并不在于供給的提升,而在于減少購買量。而供過于求是導致價格下跌的原因,由此可見,生豬價格下降的原因就是“產能過多,消費過剩"
由此可見,生豬產業價格提升的關鍵,在于:一、去產能。二、需求提振。
進入9月,產能相對穩定,而問題的關鍵就在于需求的提振,因此,對于需求的判斷,或成為判斷未來價格走勢的關鍵。
3、何時會走出困境?
歷年來,進入第三季度,季節性消費逐步回升,而冬季,是豬肉季節性消費的高峰,這已成為業內人士的普遍共識。因此入冬以后,豬肉消費或迎來一輪提振。
然而,不幸的是,而近年來,自媒體的興起,預測并傳播價格的成本和門檻逐步降低,更加之更多“帶貨”主播興起,靠預測豬價、夸張市場來吸引粉絲,人云亦人,三人成虎,造成了很多的一致性預判。近年來的逢節必跌,或佐證這一事實。因此,自媒體,或稱為市場的不確定性因素。
接下來,國內層面,隨著國家提振政策的不斷公布,經濟形式的反彈,社會物資需求、工程開工量、建設量等的提升,可能會對肉、蛋、奶得消費帶來提振作用。
因此,現代的養豬人,應“與時俱進”,不要再像以前,只會埋頭養豬。密切關注政策變化,宏觀經濟的變化,股市的變化,經濟、股市反轉之日,或成為豬價提振之時。
4、養豬人應該如何應對?
我們觀察到,即便是養豬業被稱為2023年第二大艱難行業,仍然有無數同仁堅持在養殖第一線,堅持在行業,不離不棄。對于集團公司,融資、借貸、抵押、募股,可以用很多方式繼續堅持;而對于我們廣大散戶,卻是困難重重。
對于養豬人而言,養豬業,承載著我們的夢想、希望、甚至身家,因此在此關口下,我們的決策,更應該慎之又慎,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1)謹慎決策生產。對于補欄、出欄、上母豬,上小豬等,要比以往更要慎重。建議您加入搜豬俱樂部,有馮永輝老師專業團隊,研究豬周期20年的經驗,一對一決策,為您保駕護航。
(2)降本增效。對于疫病防控、免疫、采購生產資料等,不能一味追求進口品牌、高價產品,也不能只看價格,不看質量。應更廣泛的試用、研判、計算投入產出比。以往、有些散戶朋友不注意料肉比,不注意投入產出比,只看經銷商的關系,看業務員的人情,看電銷員的演說,看主播的“表演”。經歷2023至暗時刻,我們應該更加成熟,成為一個合格的養豬人。
經歷2023年,能存留下來的養豬人,必是素質高、精于經營、善于鉆研、有自己的主見的大能,經歷黑鐵時代,這些人也必將成為行業發展、興旺的火種!
(審核編輯: 大師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