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nym id="5recu"></acronym>
    <track id="5recu"></track>
      <track id="5recu"></track>
      <table id="5recu"><strike id="5recu"></strike></table>
      <table id="5recu"><strike id="5recu"></strike></table>
      <acronym id="5recu"></acronym>
        <pre id="5recu"><s id="5recu"></s></pre>

        張宏福:站位國家看產業 做卓越的創新領航者

        來源:中國畜牧雜志

        點擊:

        A+A-

        相關行業: 飼料

        關鍵詞:

          我要投稿

            2023年7月23日,由中國畜牧獸醫學會主辦,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協辦,中國畜牧獸醫學會期刊編輯學分會、《中國畜牧獸醫雜志》有限公司承辦的畜牧產業科技創新研討會在北京順利召開。23日下午,中國農業科學院 “家畜營養與調控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張宏福研究員做了《站位國家看產業,做卓越的創新領航者》報告。張宏福研究員以從世界看中國、從宏觀看微觀、從歷史看未來、從科技看發展4個方面展開,非常值得學習與思考。

          202367595798.jpg

            一、糧食與食物安全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命門

            現在全世界21個發達國家的人口,加上19個準發達國家的人口,一共有11.4億,而中國的準發達地區人口有4.19億,還有10億人口要從準發達到發達水平,需求非常大。如果按照發達國家的標準,人均GDP為3萬美元,那么我國GDP要占到全球的40%。過去10年中,中美兩國GDP共增長了19萬億,占全球增長量的76%,其他200多個國家僅增加6萬億。中國式現代化首要的是和平崛起、和平發展、共同發展,這是中國現代化的路徑選擇。

            改革開放后,我國肉蛋奶迅速告別了憑票供應的歷史,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后,規?;B殖迅速發展,但由于科技儲備和投入不足,養殖設施工藝落后,畜禽病死率高,過度用藥造成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嚴重制約產業健康發展。改革開放以后,我國肉類、禽蛋、奶類產量分別增長了7.3、11.4、44.5倍,但是糧食產量僅增長了1.2倍。隨養殖業的快速發展,畜產品產量增加,飼料用糧快速增長。我國糧食在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1984年前后還是有進出口的態勢下,到2000年以后,進口量快速增長,現在的進口量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20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在第二個百年征程中要有底線思維,如果有一天美西方出手極限施壓,能源和糧食這兩塊短板是制約我國發展的主要瓶頸。中國對石油的依賴度是70%,我國70%的發電量還是靠煤炭,太陽能4%、風電10%、水電11%,核電量也不高。2021年我國石油原油產量1.99億t,進口5.13億t;2022年減少470萬t。2021年糧食進口量1.645億t,相當于我國糧食產量的24%;大豆進口9 651.8萬t,食用植物油進口1 039.2萬t。21/22年度國內食用油消費量3 634 萬t,進口依賴>80%。谷物能量飼料的缺口日漸加大。

            二、70%的農地服務于動物產業,如何提高效能?

            飼用糧安全關系到國家的糧食安全,糧食總量一半以上是要飼用。糧食安全的主要矛盾是飼料安全,其潛力也在飼料糧。預計到2035年飼料消耗量仍需增長7 600萬t。

            在墨西哥坎昆的帝斯曼全球營養論壇年會中,荷蘭合作銀行批發和農村可持續業務發展全球主管Brenda de Swart女士引用世界銀行的數據:全球70%的農地服務于養殖業,這個數字從糧食的使用比例來說,特別是加上反芻動物、草原、草地,是比較靠譜的。20世紀80年代,中國農業科學院提出三元農業結構,種植業結構應該是糧食作物、飼料作物、經濟作物,但到現在我國一直還仍然是二元結構,飼料糧種植一直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傳統的二元結構下,糧食作物是收獲籽實,但是有價值的綠色營養體沒有及時收獲被浪費掉,種植業潛在的飼料資源量(包括秸稈、木薯渣、甘薯秧蔓、馬鈴薯秧蔓、蘋果渣、柑橘渣、蔬菜田間副產物等)折合成風干量可達15億t以上。

            實際上我國現代農業是典型的種養分離,而傳統農業從某種意義上是精致農業。在傳統二元結構的基礎上,糧飼雙收的農藝、農機、農技體系創新有巨大潛力,以工程的理念,攻克關鍵技術、方法,建立糧飼共收、農業增產增效、服務糧食與食物安全國家戰略必須盡快提上議事日程。另外,飼草生產、種植、收儲、運輸都需要巨大的資金,資本收益率低,國家應該加強在這方面的政策支持。三元結構就是要建立糧-經-飼或糧-飼-經的體系體制,整個農業生產系統致力于實現雞肉要翻番、牛豬要增產、牛奶還有潛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崛起迫切需要整個經濟系統、農業生產系統、食物系統創新。

            目前,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替代玉米新型能量飼料資源開發與產品創制”(2022YFD1300600)項目挑戰性很大,特別是替代性資源性價比、營養密度提升等方面都面臨著巨大挑戰,我們提出了6個一批: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取得一批專利成果、開發一批飼料產品、集成一批技術模式和基地、形成一批創投的項目以及出版一批專著、實用手冊開個頭。

            在20世紀90年代初,肉雞養在大棚里,人走進去眼睛都睜不開,腹水癥實際就是缺氧,氨氣太高,得了腹水癥會拉稀,再用抗生素治療,導致死亡率很高。動物要養得好,飼料要好,品種是前提,但養殖環境是動物分分秒秒都置身其中的地方,必須要“住得好”。所以,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總體專家組接受了我們提出的“養殖環境對畜禽健康的影響機制”(2016YFD0500500 基礎前沿)這個基礎前沿項目,組織全國97位骨干專家5年攻關,產出的標志性成果有2個,一個是科學出版社出版了《畜禽環境生物學》專著,填補了國際上該方面的空白;另一個是梳理國內外科學研究積累、生產實踐經驗,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了《畜禽健康高效養殖環境手冊》叢書,共10個分冊,內容包括豬、奶牛、肉牛、水牛、肉羊(綿羊、山羊)、蛋雞、肉雞、肉鴨、蛋鴨、鵝共11種畜禽,各分冊針對某一畜禽論述了現代化養殖模式、主要環境因子及其特點,提出了各環境因子的控制要求和標準,為現代養殖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亟需的工具書。

            三、工程理念塑造知識、打造團隊

            畜牧業的科技核心就是構建動物蛋白高效優質生產的技術系統、工程系統,外延是如何更好延伸到整個農業系統的可持續高效生產,除了品種,動物營養和飼養是核心。動物科學、農業科學本質上是應用性學科,而要解決生產系統中的工程性問題,需要以工程科學的思維導圖塑造知識、打造團隊。農業中的卡脖子技術基本上是工程性問題,卡脖子的技術和芯片相似,我們可以設計出芯片,但主要是工程貫穿不通;要將基礎科學的原理應用于探索具體的實踐,把農業生產系統中的問題思考進去,要多學科交叉協同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工程問題。

            在科研、人才培養,結合自身的自身的體會,農科學子特別需要加強自信,提升潛能開發。開發潛能需要三大要素:高度的自信、堅定的意志以及強烈的愿望。這幾年張宏福研究員提出了“商商”理念。商商就是價值點發現、價值鍛造、價值交換與實現的能力?,F在很多學生都能夠聽從安排,但不夠主動,目標不夠高,“要和想要”的程度不夠。創新型人才及其團隊必須提升“商商”能力。

            張宏福研究員針對如何提升辦好雜志,提出雜志不僅是要刊登高水平、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對標高水平的出版機構,組織國內外專家研判未來的熱點方向、選題,做卓越的創新領航者,這個方面大有作為!

            文章來源:中國畜牧雜志


          (審核編輯: 錢濤)

            我來說兩句(0人參與評論)
              加載更多
              97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国产又黄又爽又色又湿的视频,五月婷婷开心中文字幕
              <acronym id="5recu"></acronym>
              <track id="5recu"></track>
                <track id="5recu"></track>
                <table id="5recu"><strike id="5recu"></strike></table>
                <table id="5recu"><strike id="5recu"></strike></table>
                <acronym id="5recu"></acronym>
                  <pre id="5recu"><s id="5recu"></s></pre>